咨询顾问的AI依赖病:别用工具偷走你的思考
每天打开文档的同时打开AI软件,正在成为咨询顾问的新肌肉记忆。AI确实像一把趁手的工具,能快速搭出规整的框架、填充看似专业的表述,但依赖成瘾后,一些更隐蔽的职业损耗正在悄然发生。
[一R]搭框架过度依赖AI,放弃了第一性思考
一旦AI能在十秒之类生成标准框架,很多人跳过了“这个问题是否触及客户真实需求”的原始思考,不再追问到底哪些问题才是真正值得去解决的问题,只惯性地把问题往现成框架里套。
咨询的底气,本在于对表象问题的穿透分析——这种穿透来自于对一个行业的深度理解,对海量实践经验细节信息的积累沉淀,这是通用大模型无法在十秒内提供的。
(当然,同样这也是垂类大模型的含金量所在) [二R]一旦知识可以随用随取,就减少了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度学习
专业领域的深耕,曾是咨询顾问的安身立命之本。所谓“专业”,需要由政策法规、行业通识、行业潜规则、实践样本等等等等构成体系化内容。需要沉下心一点点啃透、消化、内化成直觉。但现在,遇到陌生领域,第一反应不是找行业报告、啃专业书籍,而是让 AI 提炼核心知识点。看似快速得到了答案,实际放弃了内化过程——上午“懂”了,下午就忘。 [三R]快速生成的内容,可能藏着更高的时间成本
“先用AI出一版,再打磨细节”,听起来是高效捷径,实操起来各种“标准化空洞”改到你进退两难。看似表述工整,实际缺乏针对性。改起来反而比从头写更耗精力。(本ADHD绝对改不下去)
AI的价值,本应是解放机械劳动,让人有更多精力做AI做不到的事。 比如对客户需求的敏锐洞察,比如对复杂变量做综合判断的直觉,对解决方案落地性现实困难的考量等等。
但一旦依赖错了地方,人就会被工具驯化。AI可以是辅助脑,但绝对不能直接代替大脑,代替思考的核心价值。
(以及,剥夺思考的快乐!)
一旦AI能在十秒之类生成标准框架,很多人跳过了“这个问题是否触及客户真实需求”的原始思考,不再追问到底哪些问题才是真正值得去解决的问题,只惯性地把问题往现成框架里套。
咨询的底气,本在于对表象问题的穿透分析——这种穿透来自于对一个行业的深度理解,对海量实践经验细节信息的积累沉淀,这是通用大模型无法在十秒内提供的。
(当然,同样这也是垂类大模型的含金量所在) [二R]一旦知识可以随用随取,就减少了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度学习
专业领域的深耕,曾是咨询顾问的安身立命之本。所谓“专业”,需要由政策法规、行业通识、行业潜规则、实践样本等等等等构成体系化内容。需要沉下心一点点啃透、消化、内化成直觉。但现在,遇到陌生领域,第一反应不是找行业报告、啃专业书籍,而是让 AI 提炼核心知识点。看似快速得到了答案,实际放弃了内化过程——上午“懂”了,下午就忘。 [三R]快速生成的内容,可能藏着更高的时间成本
“先用AI出一版,再打磨细节”,听起来是高效捷径,实操起来各种“标准化空洞”改到你进退两难。看似表述工整,实际缺乏针对性。改起来反而比从头写更耗精力。(本ADHD绝对改不下去)
AI的价值,本应是解放机械劳动,让人有更多精力做AI做不到的事。 比如对客户需求的敏锐洞察,比如对复杂变量做综合判断的直觉,对解决方案落地性现实困难的考量等等。
但一旦依赖错了地方,人就会被工具驯化。AI可以是辅助脑,但绝对不能直接代替大脑,代替思考的核心价值。
(以及,剥夺思考的快乐!)
所以,建立先思考、后AI的刚性流程很重要,任何问题先完成核心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回答,再允许调用AI。
#职场 #管理咨询 #人工智能发展 #AI人工智能 #大模型 #思维模型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