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支持电影《731》无删减上映?
电影与争议核心
计划2025年7月上映的电影《731》,赵林山执导,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反人类罪行。片尾“你若记得,我便活过”的血色字幕直击人心。
然而影片尚未公映,“举报已超百万条”,舆论撕裂成鲜明阵营。
一、支持上映:捍卫记忆即守护尊严
1、“历史失忆是对受害者的二次杀戮”
导演赵林山为还原真相,11年间深入哈尔滨冻土挖掘证据、赴俄罗斯查解密档案、走访幸存者,甚至按1:1复刻731基地场景。支持者认为,当日本教科书删除细菌战记载、学者曹树基公然否认731存在时,这部电影是“戳穿谎言的手术刀”。
2、“恐惧源于无知,而非真相”
影片被多省教育部门列为历史课教材,有学生观影后写道:“课本‘惨无人道’四字太轻了,看到冻裂的手指才懂‘落后挨打’的分量。”哈尔滨731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担任顾问,确保每件道具与罪证馆实物匹配,这种严谨赋予其“活历史教科书”的意义。
二、反对上映:伤痛叙事的伦理困境
1、“暴力画面恐伤害青少年心理”
部分家长抗议片中冻伤实验、解剖场景“过度真实”,哪怕剧组已“将血腥镜头压缩至0.3秒”,转而用血指纹、颤抖的手等隐喻表达暴行。但他们质问:历史教育是否必须穿透生理承受的底线?
2、“仇恨记忆阻碍和平建构?”
另一争议聚焦于“民族情绪与国际关系”。“和平主义者”担忧记忆可能固化为仇恨,影响中日民间交往。某网友留言:“向前看才能走出阴影”,反映部分人对历史创伤回避的心态。
寻找平衡点:记忆如何照亮未来?
值得玩味的是,当美国马库斯家族公开731部队活体解剖照片后,日本文部省“连夜删改教科书”“生物战”内容;德国影院将《731》与《帝国的毁灭》并映,探讨“制度如何异化普通人”。这印证了导演的回应:“铭记绝非为揭开伤疤,而是让和平之光穿透黑暗。”
历史不应被娱乐化,但更忌被湮没。影片中透过孤儿视角看到的“白大褂搬稻草人”画面,正是”艺术化叙事的尝试——用诗意过滤血腥,却不稀释真相的分量”。
铁证如山的历史从不因争议而褪色,哈尔滨731遗址陈列馆内两万件证物依然无声矗立。当银幕暗下,那3000名受害者编号化作星辰时,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勇气,是直面黑暗却不让它吞噬光明的能力。
#731 #731电影上映你支持吗 #爱国主义教育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日本侵华战争 #侵华战争#你是否支持电影731无删减上映 [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