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分享
好东西不私藏

心理健康APP带来的 “隐形伤害”,你知道吗?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08-01,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老夜

心理健康APP带来的 “隐形伤害”,你知道吗?

心理健康APP带来的 “隐形伤害”,你知道吗?

这篇CHI’24的论文聚焦于抑郁症自我管理类APP的潜在风险

🔍 研究背景:
如今心理健康APP市场规模激增,其中有些被宣传为缓解抑郁的利器,不少还声称采用“循证疗法”或由心理专家参与开发。但抑郁症作为可能引发自杀严重疾病,使用这些APP的潜在伤害却被严重低估。有12岁用户被APP判定为“重度抑郁”后,因缺乏引导而陷入对未来的恐惧;还有人因APP漏洞丢失数月的疗愈记录,直接引发情绪崩溃。

🔍 研究问题:
1. 抑郁症自我管理APP会以哪些方式伤害用户?
2. 这些APP中,哪些问题会增加伤害风险?

🧪 研究方法:
作者从Google Play和Apple App商店筛选了36个符合“情绪追踪 + 技能交付”的抑郁症自我管理APP,分析了6253条用户评论(主要是1-3星的负面评论),用主题分析法提炼核心问题,还结合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伦理原则进行了分析

🎯 主要发现:
四类最常见的 “隐形伤害” :
1. 功能拉垮,感觉被抛弃:APP漏洞(比如无法发送疗愈记录给医生)、内容设计不贴心(如用专业术语让用户看不懂测评结果),让用户更焦虑、无助
2. 门槛太高,感觉不配被帮助:付费墙(免费变收费,年费高昂)、无障碍设计缺失,让低收入者、残障人士被挡在门外
3. 套路太多,感觉被欺骗:免费试用后偷偷扣费,不续费就锁死历史数据,用户的信任彻底崩塌
4. 隐私堪忧,感觉被监视:APP偷偷把心理健康数据分享给第三方软件,比如有用户发现 “没注册Facebook,数据也被拿去了”

💡 这篇论文的贡献:
1. 首次系统分析了抑郁症APP对用户的实际伤害
2. 结合APA伦理原则,指出开发者违背了“不伤害、公正、诚信”等核心准则
3. 给开发者提供可靠建议:比如及时修漏洞、明确收费规则等;也提醒用户和医生,选APP时多看看真实评论

⚠️ 研究局限性:
1. 仅分析了美国应用商店的APP和评论,不同国家的心理健康体系和用户反馈可能存在差异
2. 未验证用户反馈的真实性,也未分析APP功能与隐私政策的实际匹配度
3. 可能遗漏了未被用户明确提及的潜在伤害,且未涉及焦虑管理等其他类型心理健康APP

—— 分享人:Asfexhia
#心理健康 APP #HCI #用户体验 #抑郁症关怀 #人机交互

本站文章均为手工撰写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夜雨聆风 » 心理健康APP带来的 “隐形伤害”,你知道吗?
×
订阅图标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