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分享
好东西不私藏

对电影业的悲观预言竟然成真了?二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07-07,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老夜

对电影业的悲观预言竟然成真了?二

对电影业的悲观预言竟然成真了?二

中小成本的影片生存空间被挤压,电影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就会受到”桎梏\”。\n \n电影行业是一个极其吃“经验”的行业。新人和新入局者势必应该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才,作为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为行业注入活力,在创作领域遍地开花,然后再经历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逐步从幼苗成长为新的参天大树。\n \n《流浪地球》就是这么来的。当初中影集团在《流浪地球》前,实验性的找新人导演先拍摄了一部《伊阿索密码》,来为中国的科幻电影寻求经验。在此之前,还把包含郭帆在内的几名内地青年导演送去好莱坞学习,之后,就有了我们自己的科幻巨制。\n \n电影就是为影院而生的。而影院有盈利压力,排片就必然向高热度作品倾斜。一部《哪吒2》用38.2%的排片拿下57.4%票房,其他电影即使有排片,上座率也难以保障——这种“倒挂”现场,本来也长期存在,只是当下愈演愈盛。\n \n头部电影凭借IP,明星,预售成绩,在开画前就锁定了大量黄金场次。中小制作即便质量优秀,在适宜观影时间段里,却几乎没有排片,也因为没有“卖相”,惨遭忽视,进一步使得影院加大给大片排场次,增加己身收益。\n \n这种虹吸效应,抬高了头部影片的排片比,使票房单向倾泻,同期其他影片和IP就会被分流。片方在市场上收不回成本,尽管在流媒体,短视频领域赢得口碑,却换不来收益,只给自媒体创作者带去了流量,片方赔的是真金白金,行业内就会形成负循环:\n \n中小电影失去票房→投资方更谨慎→同类项目减少→市场类型单一化;\n \n观众也就被迫为“头部分账”买单。市场自此失去多元化类型。百花凋谢,最后剩下的恐怕也只能是塑料花了。\n \n观众没得选。还未成长起来的创作者,也失去“生存空间”,本来影视行业入行壁垒就高,失去创新和质量,观众自然也不买账,注意力也就转移到其他娱乐项目了。\n \n这其中还存在一个行业和观众的双向困局:片方“酒香也怕巷子深”,砸钱换曝光:已经制作完了,却遭遇如“信息茧房”般的困境,不得不继续砸钱换曝光,投入甚至超过影片本身的制作成本;而观众,在这些“信息轰炸”下,迎来的却可能是再一次的“营销欺诈”,转而加深不信任心结,加重厌恶情绪。\n \n所以,第一大核心问题就初露端倪了——“过度营销”。\n \n“让事情发生”,这是我从团队行业大佬那里学到的一句话。当问题出现,就让它发生。是问题,就一定有答案;有答案,就一定能解决问题。下篇继续。\n#电影 #导演 #制片
本站文章均为手工撰写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夜雨聆风 » 对电影业的悲观预言竟然成真了?二
×
订阅图标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