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分享
好东西不私藏

德国大众软件项目现状:减工时和预算的收紧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06-01,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老夜

德国大众软件项目现状:减工时和预算的收紧

德国大众软件项目现状:减工时和预算的收紧

2020年左右,VW集团成立CARIAD,目标是整合大众、奥迪、保时捷等品牌的软件平台,实现一套底层架构、统一操作系统与中控体验。然而,理想与现实碰撞得格外猛烈。

一、品牌博弈导致“重复开发”

各品牌对车辆体验要求不同:奥迪想要顶级界面,保时捷要极致操控,大众追求性价比,斯柯达要求低成本。结果同一个功能被反复重写:员工吐槽,同一功能开发过六次,只为满足每个品牌的“专属Flow”。很多代码、资源在“需求变更”和“品牌优先级”之间不断消耗,却很难形成可复用的统一平台。

二、组织结构与决策链条的缺失
CARIAD拥有数百人研发团队,却缺乏一个强势CTO或COO来协调各方资源。资金看似无上限,实际项目审批却要层层盖章,预算、测试车辆、硬件供应等环节反复拖延。中台与事业部间存在壁垒,技术沉淀难以及时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很多组员感叹:“好点子一提就被扔锅鑊里,等到拿到测试车都已过时。”

三、德国制造的“矛盾面”

“精密制造+严谨流程”造就了德国车企的辉煌,却也让数字化转型步履蹒跚。CARIAD案例告诉我们:软件转型不光是技术升级,还是一次组织文化重构。没有扁平化决策、快速试错和开放协同,再多预算也难以突破条块分割。部分员工直言:“我们从一开始就像被押进无形牢笼,再先进的技术也起不了作用。”

最后我的体会是,经历过德国的传统oem 项目流程,也经历过国内很多智驾公司的野蛮生长路线,其实哪个代表先进生产力还真不好说。国内更新快,但是都应该每一次的更新,都应该完全验证过,保证安全,才能够给普通消费者使用,德国就是完全相反过来,验证的周期很长,大家觉得呢。

#软件设计与开发 #海外业务拓展 #品牌出海 #助力企业出海发展 #开发 #大众

本站文章均为手工撰写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夜雨聆风 » 德国大众软件项目现状:减工时和预算的收紧
×
订阅图标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