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多垃圾电影,因为有太多垃圾观众?
一、先别急着甩锅,观众真的“垃圾”吗?\n*说观众是“垃圾”,就好比一家做饭难吃的餐厅,把馊饭端上桌,还要指责顾客为什么只知道吃馊饭馊菜?中国作为十四亿多人口的超级人口大国,每年有几亿观影人次,票房市场每年大几百亿的盘子,真当观众都是冤大头?\n拿数据说话,《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部电影就进入了世界票房前5名!《流浪地球》系列轻松破百亿票房。\n \n而那些靠流量明星、粗制滥造圈钱的“垃圾电影”,即便前期营销再猛,最终也难逃口碑扑街、票房崩盘的命运。说白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是在烂片扎堆的市场里,有时候没得选。\n \n再退一步讲,观众的审美和判断力是需要培养的。\n咱们国家电影市场虽然发展迅猛,但大众的电影素养提升依旧需要时间,就像孩子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不能因为现在流水线烂片多,观众没有其他选择,就被钉上“垃圾观众”的耻辱柱。\n二、电影行业的“病灶”在哪?\n与其骂观众,不如把镜头对准电影行业的“病灶”。首先,资本的短视是罪魁祸首。不少投资方只盯着流量、IP、热搜,把电影当快消品,追求“短平快”的收益。恨不得只要能挣钱,赶紧批量把各大IP元素合在一起圈钱就最好了,不需要去管电影本身质量。\n \n他们不在乎剧本打磨、演技提升、特效制作,只想着怎么用最低成本收割最大韭菜。比如某部打着大IP旗号的电影,主演抠图演戏,剧情漏洞百出,纯粹把观众当提款机。\n \n其次,影视剧创作环境的浮躁也难辞其咎。现在很多导演、编剧沉迷于“套路化”创作,用老掉牙的剧情、尴尬的笑点、狗血的感情线应付了事。更要命的是,电影审查机制虽然有必要,但部分规则的模糊性,让创作者畏手畏脚,不敢触碰现实题材,导致优质剧本难产。\n最后,电影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有些烂片靠着资本运作、粉丝控评、刷分刷榜,占据大量排片资源,挤压了优质电影的生存空间。而真正用心的作品,可能因为宣发不到位,被埋没在茫茫片海。\n#哪吒之魔童闹海 #电影与现实\n三、一场需要双向成长的“修行”\n \n电影和观众,本应是互相成就的关系。\n观众需要提升审美,主动拒绝烂片,用行动倒逼市场变革。\n电影行业更要尊重观众,回归创作初心,用诚意和质量说话。\n对于观众来说,别把看电影当“杀时间”的消遣,应该享受电影,多关注电影的艺术价值、社会意义,透过电影去享受“不一样的人生”,从而给现实生活的自己一些启发,获得可以升华自己灵魂的解药,积极面对生活的一切不确定性\n#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