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分享
好东西不私藏

影视人类学|人类学家如何拍电影与纪录片?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04-20,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老夜

影视人类学|人类学家如何拍电影与纪录片?

影视人类学|人类学家如何拍电影与纪录片?

2012年一句“你幸福吗”成为探寻基层百姓心声的一把钥匙,记录下了十三年前中国人们的喜怒哀乐。\n \n但事实上,最早提出“你幸福吗”这类问题并进行街头采访的人,是法国纪录片导演、人类学家——让·鲁什。\n \n让·鲁什的代表作品《夏日纪事》于1916年上映,在其中让·鲁什与社会学家埃德加·莫林一起对六十多年前的法国民众进行了街头采访询问他们“是否幸福”以及对幸福的理解,试图打破传统纪录片所强调的“客观不干预”,而通过主动与被摄者碰撞,去了解被拍摄者们的变化与荧幕内外吐露的“真实”。\n \n对于所有对影视人类学、纪录片拍摄感兴趣的人而言,让·鲁什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n \n一方面,让·鲁什倡导的“法国真实电影”意识到“我的摄影机会撒谎”这一问题,并强调的通过主动介入被拍摄者、通过意外事件揭露隐藏的真实等所倡导的“主观真实”实际上与后现代浪潮下人类学对自我的审视是紧密关联的——人类学家有意识的开始反思我们所写、所拍摄的东西是否能代表对方,或者是否真实?因而让·鲁什的真实电影是后现代人类学在影视中的一种实践和体现,与当时所盛行强调不干预、等待事情自然发生但又限于表面真实的“美国直接电影”是有明显不同的。\n \n另一方面,让·鲁什不仅是一位囿于城市的纪录片导演,更是深入异文化社会通过影像记录西非桑海人生活的人类学家。作为世界上最多产的民族志大师,让·鲁什的民族志作品却鲜为人知。\n \n但在让·鲁什的作品与《拍电影的人类学家》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让·鲁什所记录的桑海宇宙,以及他所倡导的要求真正将拍摄者和被拍摄者都纳入影片创作的“共享人类学”。虽然传统人类学界批评鲁什的“主观介入”违背客观记录原则,但鲁什的方法确实在某种程度更真实地呈现了文化的动态性和复杂性。\n \n影视人类学不是一个直接实操的人类学分支,也需要理论的积累和理解,推荐大家去看看让·鲁什的相关作品~\n#纪录片 #人类学#电影 #书籍分享
本站文章均为手工撰写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夜雨聆风 » 影视人类学|人类学家如何拍电影与纪录片?
×
订阅图标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