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大学里读书看电影短视频注定导致空虚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中,往往会觉得自己的精神过于贫瘠,于是不假思索地去找寻众多输入型爱好,企图填满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看的很多,真正消化的却少之又少。很多时候偶尔看到了极其精彩的内容,也只是深深回味了几天,之后再提及,便已经产生了遗忘,而就是这种遗忘感,让自己觉得为什么看了这么多,我仍然知道的很少,仍然没有办法和别人深度探讨各种话题。
所以后来发现,不空虚的第一步是培养输出型的爱好。你需要把你吸取的知识,主动去消化并输出出来,即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别人的观点。拿短视频举例,你是不是经常看到了一些宝藏干货,就先把它们收藏起来,想着以后等需要了再拿出来看。而事实是,收藏夹就像一个存放日用品的老旧仓库,塞进去的日用品最终可能永远不会被再次使用,直到过期变质。正确做法是,当你看到了一份宝藏干货,比如剪辑、PS、简历写法、面试技巧、考试复习时的优秀解法。应该立马跟着视频做一遍,哪怕不完美也好,但是确实把视频中的内容转化为了你自己的一部分。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的空虚感。
不过单纯的输出型爱好并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空虚的问题。因为在输出的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正反馈。这种正反馈,并不是输入型爱好带来的多巴胺式的快感,而是一种获得成就的内啡肽式的满足感。大学生痛苦、焦虑的一大来源就是长期获取不到正反馈,久而久之形成了心气不足、习得性无助反噬了自己,哪怕是输出型爱好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纯的输出,反响寥寥,那么久了又会产生痛苦,倍受打击。解决方法是,不要把自己输出的行为当成一种任务,顺应自己内心真正要做的事情,如果今天不想输出,只想输入,那也是合理的。如果把输出型爱好演变成一种强迫的任务,承受的痛苦也是不容小觑的。
如果大学里真的觉得饭不想吃、手机不想刷、游戏不想打、不想学也不想读。那么不妨试一下自己有什么是可以输出给外界的,哪怕是做一些手工、写一些随笔、进行一些运动这种力所能及的小事,说不定也能成为缓解大学空虚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