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电影《哪吒2》中的哪吒是社工的个案…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不断攀升,引爆话题,除了电影本身的制作精良外,也是由于故事和情感引人入胜,角色本身贴近现代观众的情感需求,引起了共鸣。如果哪吒真的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作为一个社工应该怎样开展个案呢?\n \n\n一、案主信息\n哪吒,青少年(神话年龄约12-15岁),魔丸转世,一出生就被贴上“妖怪”的标签,受到村民的排斥和误解。这种外界的评价与偏见,让他产生了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没有用,也通过一些叛逆行为,如搞破坏、戏弄村民来抗议自己内心的不满。\n \n家中有父母和2个哥哥,但是父母工作繁忙,陪伴时间有限;两个哥哥已经成为仙人的座下弟子,长期不在家,也是与自己形成鲜明“对比”的优秀榜样。哪吒在孤独和偏见中成长,逐渐变得叛逆,非常的郁闷、不开心,也时常作出一些危害社区安全的行为(看图1生态系统图)。\n \n\n \n二、问题分析与评估\n1、问题分析\n(1)自我认知问题:哪吒作为\”魔丸\”转世,与内心惩恶扬善的正义本能形成剧烈冲突,面临社会污名化与自我价值否定,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n(2)社会融入问题:陈塘关村民将哪吒视为妖魔,非常排斥,缺乏正向同伴关系。哪吒尝试过主动融入村民,但是由于表达方式和情绪管理管理问题导致矛盾加剧,严重打击了哪吒的积极性,后续便通过破坏性举动反向应证“魔丸”标签。\n \n1、优势资源\n(1)内在力量:哪吒拥有天生神力,拥有保护和拯救世界的能力…\n(2)家庭支持:母亲的无条件接纳和关爱,父亲愿意为了他付出一切…\n(3)潜在支持者…….\n \n\n三、服务目标\n1、建立安全信任的专业关系,缓解哪吒低沉的情绪,改变哪吒对于“魔丸”的认知….\n2、调整哪吒沟通交流方式方法,发展建设性社会交往能力,缓解极端情绪….\n \n\n四、介入理论\n1、认知行为理论..\n2、生态系统理论..\n \n\n五、介入过程\n1、建立关系:我和哪吒做朋友(看图2哪吒的房树人映射)\n2、强化家庭支持:吒儿从不是一个人\n3、妖族参观,打破对妖魔的刻板印象\n4、回馈社区,获得认可\n5、自我觉醒:我命由我不由天\n….\n \n\n六、结语\n神话虽然是想象,但是却也能照进现实,电影揭示了许多青少年面临的自我认知困境,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像哪吒一样的“叛逆少年”…\n \n原标题:自我救赎与社会融合!假如电影《哪吒2》中的哪吒是社工的个案服务对象….\n图文来源:胡娟 东莞市大岭山镇元岭社会工作服务点\n \n#社工客 #社会工作者 #社工课 #哪吒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